2006年4月10日 星期一

章魚輓歌


 
  在看沙芬納的藍鰭鮪,澎湖章魚的影子也不時的浮現在腦海中,現在在澎湖的漁市場上如果你有門路可以買到章魚,每斤價格大概超過一千二以上!這種章魚在澎湖不知道已繁衍生存了多少年了,但我們對牠們的瞭解極為有限,就連牠們的名字,也在最近才被學界確定,但令人覺得嘲諷的是,剛取得新名的澎湖章魚,卻面臨了在澎湖滅絕的壓力。謎一般的章魚,在元宵過後開始出現在澎湖的潮間帶,媽祖生後逐漸消失,來到澎湖,是因為豐饒的澎湖潮間帶可以讓牠們在此繁衍綿延。而消失的日子沒有人知道牠們安居何處?早年的澎湖潮間帶被破壞的情形不嚴重,再加上捕食章魚多為自用,數量有限,因此春天的章魚季,總是帶著一點豐收的氣氛。春的夜晚,一盤炒章魚,加上一瓶酒,為海的子民帶來一個個滿足的夜晚,即使是困頓的年代。

  但隨著所謂進步與發展的腳步,潮間帶被做成了漁港,海岸線被防波堤和消波塊所佔據,而觀光的成長,澎湖章魚特殊的風味更被老饕視為珍飧,推動著市場價值節節上提,於是牠再也上不了平常百姓的餐桌,牠成為取悅觀光客的美食,而漁民則把章魚視為一筆不小的財富。貪婪鼓動著人心的,想盡辦法將這些特別的生物一網打盡,凡是有效的方法都被採用,於是海中的殺戮由章魚向外蔓延,氫酸鉀沒有選擇性的肆虐著有章魚的潮間帶,章魚的數量逐年減少,而陪葬的海洋生物更不知道有多少。

  澎湖章魚和一般動輒產成千上萬卵的其他章魚不同的是,成熟的母章魚只能產下二、三十個米粒大小般的卵,產卵數量少的澎湖章魚原來就處較不不利的位置,加上不當漁法和過漁的壓力,這幾年漁民普遍的感覺可以捕到的章魚數量,已不若早年。政府也意識到澎湖章魚的危機,於去年開始推動了兩年的禁捕政策,以挽救脆弱的章魚族群。但是章魚的高價,卻讓禁捕的政策,成了漁民民怨的起點,在禁捕期間,早春澎湖潮間帶仍可見到點點漁火,政府嚴重失能。而漁民只在乎這一季可以賺到多少,至於下一季或是下幾季之後章魚會不會消失在澎湖的海域,居住在這裏世代子孫是否有章魚可吃,有章魚可賣,就不是這麼重要的事。

  如沙芬納所言「雖然過度漁捕危及從這項行業的人,但很多漁民似乎對這簡單的關連無動於衷」。或許他們仍偏執無法相信「自己依存的動物會減少,更難接受他們的行為竟是問題的癥結。這是人性,不管所牽涉到的是什麼動物」。澎湖章魚的生存,在經濟力的推波助瀾之下,兩年過後將面臨強大的壓力要求開放,前途更顯渺茫。或許真會如漁民所說,章魚並不會消失,但這絕對是要建立在我們更睿智的行為之上。

2006年4月9日 星期日

海洋之歌--全球海洋生態發現之旅



海洋之歌—全球海洋生態發現之旅
作者:卡爾.沙芬納(Carl Safina)
譯者:張默
出版社:先覺出版社

  卡爾.沙芬納(Carl Safina),一個文筆很好的科學家,兒時的海洋經驗,讓海洋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幼年家鄉的海岸線有他與他父親美好的記憶,但推土機摧毀了他幼時的 海岸線,造成了他精神上的流離失所,即長藉由對海洋的研究,填補了他一部分的缺憾,但就在他努力研究海洋之際,隨著他對海洋的認識愈多,他更清楚的覺查 到,人類破壞的力量不停的往大洋伸出魔爪,他幼年時的推土機並未消失,仍在海洋上橫行。

  沙芬納的海洋之歌,總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在探討北美洲東北海岸藍鰭鮪的故事。由於沙芬納本身科學家的背景,因此在他的文章中對於海洋生物與生態的描述,是極為精彩的;難得的是他辭藻優美,和對人與社會敏銳的觀察力,對比他的海洋生物知識也不遑多讓。

  藍鰭鮪這樣的生物,位在海洋中食物鏈的頂端,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各個方面都已達演化的極致,不論在個體上與社會行為上,我們都可以看到令人讚嘆的機制在作 用,讓藍鰭鮪這樣的生物可以稱霸於海洋之中。不過至目前為止我們對這樣的生物瞭解仍是極為有限的,其遷徙的機制,現存的數量等問題,都極待科學家的研究。

  但精妙的生物機制是無法抵抗人類為滿足慾望的追逐,藍鰭鮪目前面臨著強大的生存壓力在,其主要的原因是牠所能帶來誘人的經濟利益,人類不斷的投入大量的人 力與資源,進行捕撈。在沙芬納的文章中,依賴藍鰭鮪而生活的人,其實不是只有漁民而已,包含了資本家、漁民、休閒漁業業者、各類國際組織、科學家,甚至是 政府的漁管單位,某方面而言也算是依賴著藍鰭鮪而生。他們面對鮪魚即將消失的問題,各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共同點是,他們幾乎都是以自己的私利為出發,科學 的結果也被依需求而做了不一樣的解釋,儘管所有人都意識到所捕獲的藍鰭鮪逐年減少,在大海中遇到大群的藍鰭鮪早已是往日的美好時光,但仍無法採取有效的保 育措施。

  在國際上,北大西洋鮪(ICCAT)的角色更為諷刺,在利益團體的施力下,做出各類傷害甚鉅的結論,而其會員國之間的詭辯與醜陋嘴臉,亦在作者的筆下一一 現形,沙芬納甚至諷刺式的將ICCAT改「趕盡殺絕鮪的國際陰謀」。看完了沙芬納的第一部之後,其實是很容易令人『沮喪』的。雖然沙芬納在本部的尾章,提 出了一些科學家的努力,以及他觀察到的新生魚群,似乎透露著些許的曙光,但看到那些原來是最後防線的各類組織,也沈淪在腐敗的慾望之中,幻化成看不見的推 土機,海洋的生機著實令人憂心。

2005年9月15日 星期四

獨木舟與太空船




太空船與獨木舟:戴森父子的傳奇
作者:肯尼斯.布勞爾
譯者:莊安祺
出版社:時報出版

  獨木舟和太空船有什麼關係?一個極端原始,一個則是最頂尖的科技,在古老的社會,獨木舟就像現在的太空船一般,曾被當做一種探索未知的工具,將人類世界推 至更寬闊的領域。弗瑞曼.戴森和喬治.戴森是一對父子,弗瑞曼是父親,是當代的一個重要物理學家,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奬,利用理論物理學的基礎,思考太空與 人類的關係,對於利用太空船移民太空有著高度的熱情;而喬治-他的兒子,在十二歲時自己造了第一艘獨木舟,十四歲時因吸食大麻而入獄,自十六歲離家後一個 人流浪,後來獨自住在一棵高三十一公尺高花旗松的樹屋之上,過著抗拒科技與文明的生活,甚至到有點對文明憎恨的感覺。他利用獨木舟由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往南 走,沿途的冰河、山稜、森林、鯨魚構成了一片瑰麗、壯闊的荒野。為了實現用獨木舟航行世界的夢想,自己造了一艘四十八呎長的六人座的獨木舟。
  本書中,戴森父子二人呈現了極為有趣的對照,兩人都具有無比的熱情,高度的行動力,但卻擁有截然不同的信仰。在二人所處的領域中,倆人肯定都是最頂尖的。 宇宙的探索,從第一個仰望天空的人類出現時,就已經開始了,到弗瑞曼的時代人類已嘗試發展太空探險的工具,近代人類的足跡才跨到了太空,但離弗瑞曼的夢 想,卻仍遙遠;而獨木舟構造簡單,普遍出現在地球上的任何民族,做為生活或者是探索世界的工具,他們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的交織出的網絡,和早期人類文明在這 個地球上的擴展有絕對的關係。而隨著人類對地球和宇宙的瞭解,我們是不是找到了與環境相處的好方法,對弗瑞曼而這或許並不太重要,因為他相信我們的未來在 遙遠的星空裏;但對戴森而言,那艘師法古老方式的方舟,才是可以承載人類航向未來的方舟吧。

2005年9月9日 星期五

多樣性保育與澎湖觀光




海洋脈絡
湛藍海面下,正是澎湖生命力的源頭。來到澎湖的墾拓先民,是因為澎湖豐富的海域資源而落腳於此,島民以海為田,在惡劣的環境下,經營百年, 發展出獨特的海洋文化。一切的產業、信仰與文化莫不與海洋有關,澎湖也隨著和海洋關係的變遷,呈現出不同的社會風貌。由早年海洋物資豐富,漁具漁法原始落 後,而發展出的傳統漁業文化,如石滬、石墩、潮間帶漁業等;到海洋資源豐富,漁業技術進步,創造了漁業大縣的名號;到了今日,海洋資源萎縮,漁業消條,在 我們產業逐漸往觀光發展的同時,我們對海洋的依恃情形,從來沒有絲毫的減少。但澎湖人是否都認知到,海洋資源決定我們有多少的機會去面對未來。

島民情結
「生物多樣性」常被生態學者用來描述一個環境系統的功能與健康,是環境經過長時間的演化之後,呈現多樣的生命型式與棲地,並維持在動態的均 衡狀態的結果。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影響自然運作的能力大增,生物多樣性在人類追求發展下快速的消失。澎湖原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生態環境,多樣化的 棲地、交會的洋流、豐富的海洋生物,成就過去輝煌的漁業。但在今日民眾卻可以明顯感知到海洋資源正在快速的減少與惡化,白腹鰆消失了、臭肉「魚昷」減少 了、小管減少了、釣魚人的漁獲也一年不如一年。這些除與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有關之外,另一個重要的關鍵,是和澎湖人利用海洋的態度有關。傳統的觀點視海洋為 取之不竭的資源,大小通吃的想法,隨著漁業技術的進步,我們雖有更好的能力倍增漁獲,但用了更具破壞性的漁法,卻傷害了海洋再生的能力。面對我們周遭的海 洋環境,我們少用伙伴的方式去對待。我們所關心的,都很狹隘,只顧及自身的利益,如何短期獲利是社會主要的思考方式,而忽略掉在這個環境中,我們是一體共 生的。漁民毒、電、炸的問題,在縣府的取締下,或有稍止,但從未真正的停止過,曾在海中潛水時,遠方傳來轟隆的炸藥聲音,令人驚心;海堤、水泥化問題至今 仍常在某個不知名的海岸線上發生;而且不斷以超越環境承載量的方式發展觀光產業,這些操作方式都為澎湖的未來留下暨深且遠的隱憂。

生態價值
從生態的觀點來看,每個環境都存在著自我回復的能力,魚被捕食,自然可以生添回補,環境污染,自然有辦法去轉化自淨,但這都有一個前提,就 是不能超過自然環境回復能力的底線,一旦超過底線,則生態的自我回復將不復發生。物種也可能因此滅絕,污染則會積累在環境之中,造成對人類的危害。目前澎 湖的發展,顯然已對海洋環境造成了不可回復的傷害,逐年減少的漁獲和部分海洋生物的消失,反應了這樣的問題。現今的澎湖海洋產業即使已轉型為觀光產業的經 營型態,海洋衣舊在我們的壓迫下喘息著。有人一直認為觀光業對環境的傷害不大,但過去國、內外有不少的研究發現,觀光所衍生的環境問題,也經常對環境造成 莫大的傷害。食衣住行各方面均包含在旅遊的內涵,吃得要奇、玩得要巧是旅遊文化的一環,這使得一般性的海鮮需求大增,再加上政府、民間部門辦理各項鼓勵食 用水產品的海洋嘉年華活動,澎湖的海洋正陷於被巧取豪奪的夢靨之中,一些以前不太吃或少吃的海洋生物,在資源減少的情形下,被端上桌面,如刺河豚的皮、鯨 鯊、烤硨磲貝、海膽和石鼈等,造成這些物種快速的消失。對大部分的民眾而言,這些生物的存在看似微不足道,但在自然的生態環境中,他們卻都各自扮演著重要 的角色,或許攸關著珊瑚礁能不能健康的成長?小魚有沒有辦法成長成大魚?燕鷗願不願意信來?白腹鰆願意再度回訪?澎湖小章魚能否生生不息等問題。而澎湖海 洋,長期在這樣的發展下,是不是會逐漸的寂靜下來,成為一個死亡之海呢?

生態觀光
事實上,如果我們眼光放遠放長,多樣的海洋生態保育工作,應當置於發展的順位之前,因為這才是我們與其他發展觀光的區域競爭的最大本錢,也 為我們的未來保有選擇的機會。目前全世界莫不以保護他們賴以維生的自然資源而努力,其中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概念,更成為保育思潮的主流。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包 含了基因、物種和棲地等三個層次,保育的價值不僅是提升了產業經濟效益,如農漁業、觀光業、醫學藥物等,更重要是其他無形的價值,一個健康的環境,可以降 低環境災難的風險;繽紛的生命形態,可提供無法取代的生命經驗;以及面對危機時,保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對澎湖的觀光業而言,保有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才有更多的機會提供給遊客無可取代的經驗,這也是吸引遊客再度回到澎湖的主要誘因。目前澎湖的海洋遊憩活動主 要為水上摩托車、拖曳圈、香蕉船、玻璃船等,這些在墾丁、小硫球、綠島也都玩得到,澎湖到底要靠什麼吸引遊客回流,低廉的價格嗎?還是夜釣小管?很不幸的 在海洋資源匱乏之後,「釣小管之旅」或許改成「暈船之旅」較為合適。這些都是值得主管部門,以及所有旅遊從業人員深思的問題。

永續澎湖
就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澎湖還該聚焦在遊客數量上?還是該認真地想想如何創造無可取代的旅遊經驗,提高澎湖旅遊商品的價值。過多的遊客,是 不是真的是我們所需要的?或者我們應該把觀光導向更精緻化的方向發展?澎湖的確擁有傲人的自然資源,如果你有在澎湖南海諸島潛過水,你會知道澎湖的珊瑚礁 是如此的美麗;如果你曾在夏天到過燕鷗棲息的島嶼,當群鷗穿梭天際,你會知道上天是何等眷顧澎湖;站在壯闊的七美西北灣,你會感受到自然神奇的秩序;或者 在春天夜晚的潮間帶,當沙蝦的眼睛,隱入沙中時,生物奧秘就透過感動的瞬間而不需要冗長的解說。我們何其幸運,是如此的接近海洋。不管是地景、生態系或生 物多樣性的存在,才會是確保我們有能力與全世界競爭的基礎。保護這些生物,使他們在澎湖海洋裏生生不息,我們的子孫才會有機會在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

2003年12月6日 星期六

大央嶼 921206




目標:大央嶼
時間:921206
潮水:10:08 H 2.48m
   15:59 L 0.97m

冬天想出海划船是要靠幾分好運氣的。連續幾天的冬陽,北風威力稍退,在台北的氣象報告說今天峰面會到,我們已按耐不住蠢動的心情,好久沒划船了。冬天澎湖這裏天氣變化的速度,會比台灣北部晚約半天到一天的時間,今天我們有從容的時間完成一趟短短的旅程。
大夥約了九點在貨櫃前見面,依照慣例,張大哥先到拿了鑰匙,打開了有二、三個月沒開的貨櫃,獨木舟整齊的在架上晾著。猜想牠們大概也和我們一樣思念海的味道,船艏破浪的感覺比起船艏抵著貨櫃牆壁的感覺定是令人愉快多了。
張大哥一人從貨櫃架上拉出四艘船(西蒙波娃、尼采、鄭和和梭羅),檢視船身,座墊上又是滿滿的螞蟻,這些小工兵似乎一直對我們的座墊有高度興趣,我們已有 幾個座墊淪為牠們的城堡了,過了一個冬天牠們的領地再增加了兩個座墊。座艙內留下螞蟻的蛀蝕座墊所留下一堆堆的黑色粉末,以及一連串圈圈叉叉的咒罵聲(我 和張大哥的)。我們取出座墊用水清洗,沖去螞蟻,小毅、Leeder也到了。清點好裝備,冬天出海翻船的機率比較大,裝備的準備猶為重要,在海上的事誰也 說不準,永遠別因為熟練而掉以輕心。萬事俱備,我們驅車往下水點觀音亭出發,時間已經是十點左右了。
到了觀音亭帆船中心,望向堤防外的海面,有不明顯的白浪頭,峰面的前沿勢力似乎已先到了,在空曠的地方北風明顯增強,約有四、五級的風浪,這樣的天氣不適 合進行距離較長的跨島計晝,因為接下來的天氣會變的如何,誰也無從臆測,我們經過一番討論,將目的地定為在澎湖內海的大央嶼,我們將沿著海岸線航行。
大央嶼位於馬公西衛里的北邊,離馬公本島的距離並不太遠,在大退潮時甚至可以由馬公本島走過去。而我們計畫由觀音亭出發,沿著海岸線往北經過草席尾、重光 到西衛,然後上大央嶼。我們把船抬到沙灘上,腳陷入沙中,海水滲入套靴,感受到一陣冰涼,在這樣的季節海水的水溫很低,不過在觀音亭內冬泳的人不少。 Leeder回家拿相機,張大哥已先下了水,在觀音亭內暖身,他總是一馬當先。我們在十一點左右下水離開觀音亭,原本在岸上看起來不是很大的浪,對獨木舟 而言可稱得上波濤汹湧,加上必須頂著澎湖有名的東北季風,出了觀音亭我們的獨木舟就像翹翹板一樣,不斷地把浪頭當作支點上下擺盪,船行極為吃力。
迎著北風,頂著浪頭,船的速度只能保持在兩節左右,和九月到望安時6、7節的船速相比,簡直是牛步。槳面撥水,離水時帶起水花飛濺。冬天行舟運槳須更有效 率,否則風的力量很容易就扺銷了前進的速度。槳面切風、入水、槳頻穩、槳幅長,才能給獨木舟穩定持續的動力。在一番的奮戰後,我們到了草席尾掩埋場轉折點 外,靠在附近的廢棄魚塭的背風面,稍事休息,補充水分,吃吃小毅由印尼帶回來的巧克力。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到風勢更強,東北季風在穿過沒有遮蔽的寬濶海面 後,變得更猖狂。在廢棄漁塭休息之後,我們的方向轉向東北,沿著重光的岸邊航行,舟的方向與風浪的方向有一個角度,側浪的影響變得明顯。對獨木舟而言,側 浪更為危險,太大的側浪會增加翻船的機會。所以有側浪時,除了船速之外,更需要注意船的重心,要時時調整方向,如果浪真的太大了應該要頂浪而行,控制船速 而非一味的前衝。
我們四艘船就這樣在冬天的海面航行,因北風刮起氤氳的水氣,海面略顯迷濛,陽光躡手躡腳的穿過雲層,一束束的落在海面上,金光耀眼,只見船的剪影,在海面 上移動。在離開觀音亭後約一個半小時左右,我們過了西衛北邊的岬角,岸上的建築工人,見我們划過,遠遠地做出加油的姿態,我們離中央嶼已經很近了。
我突然興起繞島一周的想法。調整了一下船的方向,向北偏行,我準備由北邊繞大央嶼一周。大央嶼四周都是風化的極為漂亮的玄武岩,北邊是全島最高的地方,不 過海拔應該不會超過十公尺。在接近島的北邊時,發現了一群鸕鷀,約有四、五十隻蹲踞在大央嶼北岸的玄武岩塊上,到處都是明顯的白色排泄物。待我接近時,整 群飛起,極為壯觀。繞過北邊岬角時,已是潮水開始退的時間,水淺加上潮流在走,已極不容易控制方向,北風不停的吹更影響了船的控制。好不容易繞過北邊,風 因大央嶼北面高地的阻擋,瞬時平靜了下來。張大哥他們早在南岸登島了,我也將舟划向岸邊。南邊的沙灘是大央嶼唯一的一個較合適上岸的地點,但這裏的沙灘組 成並不是珊瑚或貝殼沙,好像是因為石頭風化所產生的沙子,顏色略黑、顆粒較大。大央嶼的四周長了很多的仙人掌,因為人跡罕至,仙人掌果鮮紅欲滴。沒人摘 採,讓他們有機會成熟,只見每株仙人掌上纍纍果實,在最輕易摘取的位置,垂手可得。
我們一行四人沿著岸邊繞了一大圈,海邊儘是隨著潮水而來的垃圾或各類形狀奇特的木頭,被北風打上岸的水母則像果凍般的躺在岸上。繞過北邊最高點,就在坡下 我們發現了一大片美麗的草地,像是一匹華麗的地毯,忍不住讓人想躺在上面安穩的睡上一覺,我們四個人沒有誰忍得住地毯的誘惑,全躺在上面,身體陷入茸茸的 草中。儘管北風在頂上呼嘯,但我們絲毫感受不到北風的威力,安穩的待在大地的懷抱中,腦中浮起了飯糰的影子。
我們回到登岸處,張大哥拿出飯糰,我們需要補充返航的體力,一人兩個飯糰,加上飯後水果-新鮮的仙人掌果,飽餐一頓後,每個人的嘴唇都被染成鮮紅,這是在 澎湖的仙人掌產業蓬勃發展之後,我們很難在本島上再享受到了樂趣,大概只有在人跡罕至的小島上我們才會有機會再彼此嘲笑紅紅的臘腸嘴。在登陸地附近的玄武 岩上,我們發現了一些採石的痕跡,岩盤上一排排整齊的凹痕,這裏以前肯定不是現在的模樣,可能是一個小型的採石場。
一點半左右,我們離開了大央嶼,回程的路一開始我們必須沿著馬公本島北邊的海岸線而行,這是回程比較吃力的一段路,我們得切過西衛的岬角,再轉往西南,我 們才可以順風而下。回程的路程因為有一大段的順風路,衛星定位系統上所顯示的船速可以4.5節左右,比來時的速度快了一倍以上。回程的路上因為北風變得更 大了,側浪襲來的驚險畫面不少,但因為船速快,我們只花了四十分鐘便回到了觀音亭。進了觀音亭,浪變小了,只剩變得更大的北風。

後記:
天氣在回航後的確變的更差了,峰面連續幾天影響著澎湖,回復到冬天灰矇的色調。搶在峰面來前的這一趟行航真是特別,冬天在澎湖划船,或許有人會笑我們是瘋 子。其實也的確是有點瘋,但是我現在仍然記得在北風呼嘯的海上,當穿過一束束陽光間迷濛的船影,一再的浮現在我的腦海中,那北風呼呼的聲音,其實已經漸漸 的消失在我的記憶中。

澎湖的發展與限制:環境承載力的觀點

環境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或有人譯為環境容受力,指的是一個生態環境所能支持某一物種之最大量,後來被應用在生態、工程與遊憩規劃等領域,概念上強調任何的規劃應考量「量」的限制,需要顧及環境承受人為改變的「能力」。因為環境複雜性與變動性,實證上環境承載力很難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