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15日 星期四

獨木舟與太空船




太空船與獨木舟:戴森父子的傳奇
作者:肯尼斯.布勞爾
譯者:莊安祺
出版社:時報出版

  獨木舟和太空船有什麼關係?一個極端原始,一個則是最頂尖的科技,在古老的社會,獨木舟就像現在的太空船一般,曾被當做一種探索未知的工具,將人類世界推 至更寬闊的領域。弗瑞曼.戴森和喬治.戴森是一對父子,弗瑞曼是父親,是當代的一個重要物理學家,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奬,利用理論物理學的基礎,思考太空與 人類的關係,對於利用太空船移民太空有著高度的熱情;而喬治-他的兒子,在十二歲時自己造了第一艘獨木舟,十四歲時因吸食大麻而入獄,自十六歲離家後一個 人流浪,後來獨自住在一棵高三十一公尺高花旗松的樹屋之上,過著抗拒科技與文明的生活,甚至到有點對文明憎恨的感覺。他利用獨木舟由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往南 走,沿途的冰河、山稜、森林、鯨魚構成了一片瑰麗、壯闊的荒野。為了實現用獨木舟航行世界的夢想,自己造了一艘四十八呎長的六人座的獨木舟。
  本書中,戴森父子二人呈現了極為有趣的對照,兩人都具有無比的熱情,高度的行動力,但卻擁有截然不同的信仰。在二人所處的領域中,倆人肯定都是最頂尖的。 宇宙的探索,從第一個仰望天空的人類出現時,就已經開始了,到弗瑞曼的時代人類已嘗試發展太空探險的工具,近代人類的足跡才跨到了太空,但離弗瑞曼的夢 想,卻仍遙遠;而獨木舟構造簡單,普遍出現在地球上的任何民族,做為生活或者是探索世界的工具,他們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的交織出的網絡,和早期人類文明在這 個地球上的擴展有絕對的關係。而隨著人類對地球和宇宙的瞭解,我們是不是找到了與環境相處的好方法,對弗瑞曼而這或許並不太重要,因為他相信我們的未來在 遙遠的星空裏;但對戴森而言,那艘師法古老方式的方舟,才是可以承載人類航向未來的方舟吧。

2005年9月9日 星期五

多樣性保育與澎湖觀光




海洋脈絡
湛藍海面下,正是澎湖生命力的源頭。來到澎湖的墾拓先民,是因為澎湖豐富的海域資源而落腳於此,島民以海為田,在惡劣的環境下,經營百年, 發展出獨特的海洋文化。一切的產業、信仰與文化莫不與海洋有關,澎湖也隨著和海洋關係的變遷,呈現出不同的社會風貌。由早年海洋物資豐富,漁具漁法原始落 後,而發展出的傳統漁業文化,如石滬、石墩、潮間帶漁業等;到海洋資源豐富,漁業技術進步,創造了漁業大縣的名號;到了今日,海洋資源萎縮,漁業消條,在 我們產業逐漸往觀光發展的同時,我們對海洋的依恃情形,從來沒有絲毫的減少。但澎湖人是否都認知到,海洋資源決定我們有多少的機會去面對未來。

島民情結
「生物多樣性」常被生態學者用來描述一個環境系統的功能與健康,是環境經過長時間的演化之後,呈現多樣的生命型式與棲地,並維持在動態的均 衡狀態的結果。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影響自然運作的能力大增,生物多樣性在人類追求發展下快速的消失。澎湖原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生態環境,多樣化的 棲地、交會的洋流、豐富的海洋生物,成就過去輝煌的漁業。但在今日民眾卻可以明顯感知到海洋資源正在快速的減少與惡化,白腹鰆消失了、臭肉「魚昷」減少 了、小管減少了、釣魚人的漁獲也一年不如一年。這些除與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有關之外,另一個重要的關鍵,是和澎湖人利用海洋的態度有關。傳統的觀點視海洋為 取之不竭的資源,大小通吃的想法,隨著漁業技術的進步,我們雖有更好的能力倍增漁獲,但用了更具破壞性的漁法,卻傷害了海洋再生的能力。面對我們周遭的海 洋環境,我們少用伙伴的方式去對待。我們所關心的,都很狹隘,只顧及自身的利益,如何短期獲利是社會主要的思考方式,而忽略掉在這個環境中,我們是一體共 生的。漁民毒、電、炸的問題,在縣府的取締下,或有稍止,但從未真正的停止過,曾在海中潛水時,遠方傳來轟隆的炸藥聲音,令人驚心;海堤、水泥化問題至今 仍常在某個不知名的海岸線上發生;而且不斷以超越環境承載量的方式發展觀光產業,這些操作方式都為澎湖的未來留下暨深且遠的隱憂。

生態價值
從生態的觀點來看,每個環境都存在著自我回復的能力,魚被捕食,自然可以生添回補,環境污染,自然有辦法去轉化自淨,但這都有一個前提,就 是不能超過自然環境回復能力的底線,一旦超過底線,則生態的自我回復將不復發生。物種也可能因此滅絕,污染則會積累在環境之中,造成對人類的危害。目前澎 湖的發展,顯然已對海洋環境造成了不可回復的傷害,逐年減少的漁獲和部分海洋生物的消失,反應了這樣的問題。現今的澎湖海洋產業即使已轉型為觀光產業的經 營型態,海洋衣舊在我們的壓迫下喘息著。有人一直認為觀光業對環境的傷害不大,但過去國、內外有不少的研究發現,觀光所衍生的環境問題,也經常對環境造成 莫大的傷害。食衣住行各方面均包含在旅遊的內涵,吃得要奇、玩得要巧是旅遊文化的一環,這使得一般性的海鮮需求大增,再加上政府、民間部門辦理各項鼓勵食 用水產品的海洋嘉年華活動,澎湖的海洋正陷於被巧取豪奪的夢靨之中,一些以前不太吃或少吃的海洋生物,在資源減少的情形下,被端上桌面,如刺河豚的皮、鯨 鯊、烤硨磲貝、海膽和石鼈等,造成這些物種快速的消失。對大部分的民眾而言,這些生物的存在看似微不足道,但在自然的生態環境中,他們卻都各自扮演著重要 的角色,或許攸關著珊瑚礁能不能健康的成長?小魚有沒有辦法成長成大魚?燕鷗願不願意信來?白腹鰆願意再度回訪?澎湖小章魚能否生生不息等問題。而澎湖海 洋,長期在這樣的發展下,是不是會逐漸的寂靜下來,成為一個死亡之海呢?

生態觀光
事實上,如果我們眼光放遠放長,多樣的海洋生態保育工作,應當置於發展的順位之前,因為這才是我們與其他發展觀光的區域競爭的最大本錢,也 為我們的未來保有選擇的機會。目前全世界莫不以保護他們賴以維生的自然資源而努力,其中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概念,更成為保育思潮的主流。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包 含了基因、物種和棲地等三個層次,保育的價值不僅是提升了產業經濟效益,如農漁業、觀光業、醫學藥物等,更重要是其他無形的價值,一個健康的環境,可以降 低環境災難的風險;繽紛的生命形態,可提供無法取代的生命經驗;以及面對危機時,保有更多的選擇機會。
對澎湖的觀光業而言,保有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才有更多的機會提供給遊客無可取代的經驗,這也是吸引遊客再度回到澎湖的主要誘因。目前澎湖的海洋遊憩活動主 要為水上摩托車、拖曳圈、香蕉船、玻璃船等,這些在墾丁、小硫球、綠島也都玩得到,澎湖到底要靠什麼吸引遊客回流,低廉的價格嗎?還是夜釣小管?很不幸的 在海洋資源匱乏之後,「釣小管之旅」或許改成「暈船之旅」較為合適。這些都是值得主管部門,以及所有旅遊從業人員深思的問題。

永續澎湖
就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澎湖還該聚焦在遊客數量上?還是該認真地想想如何創造無可取代的旅遊經驗,提高澎湖旅遊商品的價值。過多的遊客,是 不是真的是我們所需要的?或者我們應該把觀光導向更精緻化的方向發展?澎湖的確擁有傲人的自然資源,如果你有在澎湖南海諸島潛過水,你會知道澎湖的珊瑚礁 是如此的美麗;如果你曾在夏天到過燕鷗棲息的島嶼,當群鷗穿梭天際,你會知道上天是何等眷顧澎湖;站在壯闊的七美西北灣,你會感受到自然神奇的秩序;或者 在春天夜晚的潮間帶,當沙蝦的眼睛,隱入沙中時,生物奧秘就透過感動的瞬間而不需要冗長的解說。我們何其幸運,是如此的接近海洋。不管是地景、生態系或生 物多樣性的存在,才會是確保我們有能力與全世界競爭的基礎。保護這些生物,使他們在澎湖海洋裏生生不息,我們的子孫才會有機會在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

澎湖的發展與限制:環境承載力的觀點

環境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或有人譯為環境容受力,指的是一個生態環境所能支持某一物種之最大量,後來被應用在生態、工程與遊憩規劃等領域,概念上強調任何的規劃應考量「量」的限制,需要顧及環境承受人為改變的「能力」。因為環境複雜性與變動性,實證上環境承載力很難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