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12日 星期二

繪本-海之生

在種子教師工作坊第二天活動最後一堂課。。是左曼熹老師的課。。
左老師以朗讀立松和平/伊勢英子合著的”海之生”做為結束。
老師在唸海之生時。。讓我想到了我們國小課本中爸爸捕魚的這一課。
海之生這本書在日本也被選入教科書中做為教材。。
一中一日。。這兩個故事發生背景極為相近。。故事本身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但背後所呈現出來的精神。。卻是如此的不同。。

目前我們的教科書中應該是早已沒有爸爸捕魚去的這一課。。
但我們卻一直在接受這樣觀念的影響。。
在google上用”天這麼黑 風這麼大”搜尋。。居然還找到3880筆的資料。
我想這一課被推為記得最印象深刻的國小課文。。大概沒什麼人會反對。。
在爸爸捕魚去一文中強調人定勝天與親情。。征服後美好的果實。。
大概也是我們社會環境倫理的基調。。
因此山坡的開墾。。不斷擴張的港和漁業。。
環境問題層出不窮。。也就不讓人意外了。

但在海之生中。。一種與環境和諧互動的追尋。。
是中太一在真正成為一個漁夫後所學到的。。
在海中與大魚的相望時。。把彼此當成對手。。
當中有點武士道的精神的味道。。
以現代的漁撈方式。。要捕上大魚並不難。。
但太一望像大魚的眼睛時。。看到的微笑。。
像是他父親的微笑。
大魚生命的延續。。正是漁夫生命的延續。。
用生命本質去看待眾生。。而不是用經濟的眼光。。
是海之生中要傳達的訊息。。
如果說環境教育是什麼。。
海之生中的太一。。 大概就是最好的典範了。。
這也是日本人試圖告訴他們孩子的觀念。。


參考資料:
海之生-繪本創作歷程


附錄:天這麼黑 風這麼大 全文
天這麼黑
風這麼大
爸爸捕魚去
為什麼還不回家
聽狂風怒吼
真叫我心裡害怕
爸呀 爸呀
只要你平安回家
就算是空船也罷

我的好孩子
爸爸回來了
滿船魚和蝦
你看有多少
賣了魚蝦買米布
全家大小得溫飽
爸爸不怕累
只要你們好

2006年5月29日 星期一

投書--議員幫幫忙

日前看貴報報導本縣議員蘇文佐先生炮轟查緝隊的消息,實在難過。查緝隊依縣府的行政命令執行相關的保育作為,本應受到鼓勵,卻遭議員的炮轟,形成另一種以 監督為名的壓力。一線執法人員在依法行事時,只會有動輒得咎的疑慮。報導指出,蘇議員認查緝隊查緝走私不力,應該去查走私,說查緝捉章魚的人是「不務正 業」。這個說法由民代嘴裏說出,讓人好生錯亂。如果真的查緝走私不力,民代應該監督的是查走私,要求他們做好查緝走私的工作,這和查緝捉章魚有什麼關係? 而且如果是政府職能分工上的問題,也應該要求由制度面改善,要警察與農漁局負起執行法令的責任,怎麼會說查緝隊是在「不務正業」。難道法令是可以選擇性的 執行,對澎湖縣政府而言,保育政策既已做成行政令,這兩年期間本來即是應該執行的工作,如果可以隨便打折或是放任不管,以後誰還相信澎湖縣政府的公權力 呢?

至於章魚禁令的問題,章魚就目前的瞭解的確是一年生,不捉的確會死掉,感覺上不捉挺浪費的,而我們也習慣他們每年出現在澎湖,但他們是不是會依約年年出 現?我們並不知道。由生物學的角度看,我們捉的過度會使得每年可以長大產卵的章魚數量減少,長期下來,如果章魚的數量降到很低,漸漸的就會走向滅絕之路, 這才是澎湖人應該擔心的事情。在經過幾次的重大的颱風後,加上過去大肆蓋港對潮間帶的破壞後,現在澎湖章魚的棲地,只侷限在少數的區域。每年捕章魚的人常 多達數百人,在未有管理的作為之下,數百人踏在珊瑚淺坪上,以及不時傳聞的非法漁法,對環境的破壞是不容小覻的。加上我們目前對澎湖章魚的瞭解真的知道的 很少,倒底有多少的野生數量,詳細的分布與他們的生活史等的基礎生態資料都付諸闕如。蘇議員如果真為人民生計著想,其實不應該是去責備查緝隊查緝的努力, 應該是要監督澎湖縣政府做好更適切的管理,並進行相關的資源監測與調查。兩年將屆,章魚禁令即將解除,在目前章魚價格如此高的情形下,可以預見的是如果完 全開放,捕章魚的人會愈來愈多,生態環境的壓力也會愈來愈大,如果沒有更好管理方法,更有力的執法能力。那麼不是危言聳聽,依現在的情況看來,章魚消逝的 日子是可能出現的。到時候章魚的價格會最好,因為是無價的,市場上也買不到。

2006年5月2日 星期二

死魚羅生門 沈淪的島嶼



  上個禮拜五,澎湖縣政府辦了一場海鮮品嚐會,要消除澎湖民眾對最近甚囂塵上的毒魚疑慮。 因為過去兩個多月的時間澎湖地區一直謠傳有漁船在走私氰化物時,被查緝丟包,造成海上出現大 量死魚情形。針對這個傳言,澎湖縣政府曾經發出數次的新聞試圖闢謠,新聞中告訴民眾海上並沒 有死魚,漁獲沒有毒,希望民眾放心食用海鮮,但效果很有限。民間的耳語流傳,澎湖地方彌漫著 一股不安的氣氛,民眾不敢買魚,地方漁市場的交易也傳出萎縮的情形。這整個謠傳據悉起始的時 間大約在三月中旬左右,而根據澎湖縣政府的新聞稿,也證實了他們在3/27也接獲通報,說龍門 海邊出現大量死魚。在諸多的謠傳中並非全然沒有根據,有一部分是真實的。就是澎湖由龍門裡正 角一帶開始,一直到後寮甚至是包括在竹灣,以及池西等地的海邊出現大量的死魚,而最遠的地方 則是連極西的花嶼都有傳出,這一帶基本上是在澎湖本島臨東海與北海水域的潮間帶。死魚的現象 持續了一段時間,海面上死魚的數量才比較少,但如果現在到前述海域的潮間帶看,仍可以在潮線 附近看到遺留下數量頗不尋常被打上岸的珊瑚礁區的魚屍,有些是民間認為耐受力極高的裸胸鯙, 死魚的種類則多達數十種之多。
  這段期間謠傳的內容都大同小異,基本上不脫這些死魚是因為被拋棄的氰化物所毒害,有差別 的部分是氰化物被拋棄的位置與數量,以及走私船是澎湖本地人或者是大陸漁船所為之別。由於目 前東北海域已經不再聽聞出現大規模的死魚,「死魚事件」應該已進尾聲,對澎湖社會而言,或許 再過個把個月觀光進入旺季之後也就雲淡風清,沒人記得這些事情了,海鮮市場會再度活絡,而澎 湖縣政府也渡過了此次的風波。只是這個事件背後所隱藏的問題,是很值得我們好好的去思考,以 及這個事件後面所產生的問題對澎湖海域生態的影響,更應該被好好的關注。
  在過去近兩個月的時間,澎湖縣執政團隊的做為實在令人非常的失望,他們保育海洋的決心大 概只做到口號的程度而已。或許前有「華航事件」,此次「死魚事件」恰值今年觀光季起始之際, 又是新科縣長的第一年執政,可能擔心「死魚事件」再度打擊澎湖今年的觀光產業,所以縣府發表 了數次的官方新聞澄清沒有毒魚,也沒有死魚。但效果有限,一點也無法減輕民眾疑慮,反而讓民 眾失去信心。因為海上的確發生過大規模死魚的現象,甚至聽聞民眾有人撿拾回去吃,但澎湖縣政 府的官方說法是,經過密集的調查卻只發現兩條死魚,後來又傳出三百多條死魚的說法,其反覆不 定而且與事實差距過大的說詞,根本無法取信於民。另外根據澎湖縣政府的新聞稿,他們所採的兩 條死魚樣本,僅有一條呈現氰化物的陽性反應,無法證明是否為氰化物所致死。令人好奇的是,數 量眾多的死魚為何只採兩條?還有如果不是氰化物,那東北海域大規模死魚的原因為何?澎湖縣政 府從頭到尾都未提出合理的說明,最後發出的新聞稿,只說查無實證,而在市場中的海鮮沒有驗出 氰化物的反應,王乾發縣長更在鮮魚品嚐會上說海上的死魚是自然死亡。
  如果澎湖民眾是不接近海的,不熟悉海洋的,或許會相信官方說法,偏偏澎湖民眾和海洋的相 依度很高,很多人就在海中討生活。雖然澎湖縣政府發稿說沒有死魚,但民眾明確看到數量很不尋 常的死魚,讓民眾很容易的就聯想到,澎湖縣政府是想掩蓋掉這件事情,保護觀光產業,這反而讓 民眾對傳聞更加深信不疑。由三月中旬起到五月有將近兩個月的時間,澎湖縣政府所有的努力,公 布的調查結果是卻是查無實證。然後,發新聞,辦品嚐會告訴民眾說魚沒有毒可以吃,並一再的強 調謠傳是假的,這樣是說服不了民眾的。其實熟悉澎湖漁業的人,大概都知道澎湖海域仍有不少漁 民以氰化物捕魚,在前兩個月章魚盛產時,地方的報紙也做了這樣的報導,這表示民間的確存在對 氰化物這種違禁品的需求,而在台灣管制買賣的情形下,由大陸走私的機率的確是很有可能的,因 此在這次死魚的事件中所謠傳的內容是極為合理的,才會在民間傳播不輟;而且也只有這樣的說法 ,才比較能合理是解釋海面大規模死魚的現象。但根據縣府最後查無實證的說法,「死魚事件」至 此成為無頭公案,三月中、下旬時,東北海域大規模的死魚的原因石沈大海。  
  現在最令人擔心的是,如果被"查無實證"的謠傳為真,那麼海底中裝有氰化毒物的桶子,它 們在海中隨著潮流滾動,是否已完全釋出,沒有人知道?而三月到現在事隔這麼久,現在海上能留 存的證據已經極為薄弱了,縣府已錯失最佳時機,要找到桶子位置的機會更低了。對澎湖人而言, 最幸運的情形將是,在三月份的時候毒物已完全釋出,沒有殘留,對東北海域衝擊最大的時間已過 ,只有等待海域的恢復,時間或許要數年或者數十年。但是最糟糕的情形則是,如果不幸桶子裏仍 有殘留毒物,則何時再有一次生態浩劫,澎湖人就只有祈求上天的憐憫。  
  4/29日當天,和幾位藻友再度到東北海域觀察「死魚事件」的後續發展,原來在三月份時洶湧 的海面到了四月下旬時,已經逐漸的安靜下來,觀光的人潮也隨著天氣轉熱而多了。這次「死魚事 件」應該沒有衝擊到澎湖的觀光業,只是以海洋為祭品。澎湖東北海域諸島的海面像往年一樣,熱 鬧起來,香蕉船上的人們歡笑不斷,水上摩托車飛快的穿過水面,一切如昔。但是海面下呢?造成 大規模的死魚因素,對海洋生態的衝擊是什麼?沒人知道;種類與數量眾多的魚類死因是什麼?沒 有人知道;至於後續的影響是什麼?和丁香母群沒有出現有沒有關係?也沒人知道;沒有人需要為 這件事情負責,不論肇事者或者是政府。澎湖縣政府則隨著死魚的減少,民眾不再注意死魚的問題 而額手稱慶。但是海洋會記下這一切並把這事情寫在海洋裏,然後由在澎湖生活的後代子孫承擔這 件事件的一切後果。在回程的路上,穿過雲層落在海面的夕陽很美,光線在海面上變化著,彷如仙 境,船行到跨海大橋之北時,我們遇上了一群海豚。或許有人會說海域回復了正常,所以海豚回來 了,但我和同船的夥伴並不做如事想像,因為即使美景動人,但海面下的傷痕與政府處理海洋重大 事件的態度,還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期待的?船穿過跨海大橋,進入澎湖內海,夕陽照映在漁翁島上 ,海洋支撐著島嶼,不知道有多少澎湖人知道,海洋崩壞,島嶼正在漸漸沈淪。

2006年4月10日 星期一

章魚輓歌


 
  在看沙芬納的藍鰭鮪,澎湖章魚的影子也不時的浮現在腦海中,現在在澎湖的漁市場上如果你有門路可以買到章魚,每斤價格大概超過一千二以上!這種章魚在澎湖不知道已繁衍生存了多少年了,但我們對牠們的瞭解極為有限,就連牠們的名字,也在最近才被學界確定,但令人覺得嘲諷的是,剛取得新名的澎湖章魚,卻面臨了在澎湖滅絕的壓力。謎一般的章魚,在元宵過後開始出現在澎湖的潮間帶,媽祖生後逐漸消失,來到澎湖,是因為豐饒的澎湖潮間帶可以讓牠們在此繁衍綿延。而消失的日子沒有人知道牠們安居何處?早年的澎湖潮間帶被破壞的情形不嚴重,再加上捕食章魚多為自用,數量有限,因此春天的章魚季,總是帶著一點豐收的氣氛。春的夜晚,一盤炒章魚,加上一瓶酒,為海的子民帶來一個個滿足的夜晚,即使是困頓的年代。

  但隨著所謂進步與發展的腳步,潮間帶被做成了漁港,海岸線被防波堤和消波塊所佔據,而觀光的成長,澎湖章魚特殊的風味更被老饕視為珍飧,推動著市場價值節節上提,於是牠再也上不了平常百姓的餐桌,牠成為取悅觀光客的美食,而漁民則把章魚視為一筆不小的財富。貪婪鼓動著人心的,想盡辦法將這些特別的生物一網打盡,凡是有效的方法都被採用,於是海中的殺戮由章魚向外蔓延,氫酸鉀沒有選擇性的肆虐著有章魚的潮間帶,章魚的數量逐年減少,而陪葬的海洋生物更不知道有多少。

  澎湖章魚和一般動輒產成千上萬卵的其他章魚不同的是,成熟的母章魚只能產下二、三十個米粒大小般的卵,產卵數量少的澎湖章魚原來就處較不不利的位置,加上不當漁法和過漁的壓力,這幾年漁民普遍的感覺可以捕到的章魚數量,已不若早年。政府也意識到澎湖章魚的危機,於去年開始推動了兩年的禁捕政策,以挽救脆弱的章魚族群。但是章魚的高價,卻讓禁捕的政策,成了漁民民怨的起點,在禁捕期間,早春澎湖潮間帶仍可見到點點漁火,政府嚴重失能。而漁民只在乎這一季可以賺到多少,至於下一季或是下幾季之後章魚會不會消失在澎湖的海域,居住在這裏世代子孫是否有章魚可吃,有章魚可賣,就不是這麼重要的事。

  如沙芬納所言「雖然過度漁捕危及從這項行業的人,但很多漁民似乎對這簡單的關連無動於衷」。或許他們仍偏執無法相信「自己依存的動物會減少,更難接受他們的行為竟是問題的癥結。這是人性,不管所牽涉到的是什麼動物」。澎湖章魚的生存,在經濟力的推波助瀾之下,兩年過後將面臨強大的壓力要求開放,前途更顯渺茫。或許真會如漁民所說,章魚並不會消失,但這絕對是要建立在我們更睿智的行為之上。

2006年4月9日 星期日

海洋之歌--全球海洋生態發現之旅



海洋之歌—全球海洋生態發現之旅
作者:卡爾.沙芬納(Carl Safina)
譯者:張默
出版社:先覺出版社

  卡爾.沙芬納(Carl Safina),一個文筆很好的科學家,兒時的海洋經驗,讓海洋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幼年家鄉的海岸線有他與他父親美好的記憶,但推土機摧毀了他幼時的 海岸線,造成了他精神上的流離失所,即長藉由對海洋的研究,填補了他一部分的缺憾,但就在他努力研究海洋之際,隨著他對海洋的認識愈多,他更清楚的覺查 到,人類破壞的力量不停的往大洋伸出魔爪,他幼年時的推土機並未消失,仍在海洋上橫行。

  沙芬納的海洋之歌,總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在探討北美洲東北海岸藍鰭鮪的故事。由於沙芬納本身科學家的背景,因此在他的文章中對於海洋生物與生態的描述,是極為精彩的;難得的是他辭藻優美,和對人與社會敏銳的觀察力,對比他的海洋生物知識也不遑多讓。

  藍鰭鮪這樣的生物,位在海洋中食物鏈的頂端,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各個方面都已達演化的極致,不論在個體上與社會行為上,我們都可以看到令人讚嘆的機制在作 用,讓藍鰭鮪這樣的生物可以稱霸於海洋之中。不過至目前為止我們對這樣的生物瞭解仍是極為有限的,其遷徙的機制,現存的數量等問題,都極待科學家的研究。

  但精妙的生物機制是無法抵抗人類為滿足慾望的追逐,藍鰭鮪目前面臨著強大的生存壓力在,其主要的原因是牠所能帶來誘人的經濟利益,人類不斷的投入大量的人 力與資源,進行捕撈。在沙芬納的文章中,依賴藍鰭鮪而生活的人,其實不是只有漁民而已,包含了資本家、漁民、休閒漁業業者、各類國際組織、科學家,甚至是 政府的漁管單位,某方面而言也算是依賴著藍鰭鮪而生。他們面對鮪魚即將消失的問題,各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共同點是,他們幾乎都是以自己的私利為出發,科學 的結果也被依需求而做了不一樣的解釋,儘管所有人都意識到所捕獲的藍鰭鮪逐年減少,在大海中遇到大群的藍鰭鮪早已是往日的美好時光,但仍無法採取有效的保 育措施。

  在國際上,北大西洋鮪(ICCAT)的角色更為諷刺,在利益團體的施力下,做出各類傷害甚鉅的結論,而其會員國之間的詭辯與醜陋嘴臉,亦在作者的筆下一一 現形,沙芬納甚至諷刺式的將ICCAT改「趕盡殺絕鮪的國際陰謀」。看完了沙芬納的第一部之後,其實是很容易令人『沮喪』的。雖然沙芬納在本部的尾章,提 出了一些科學家的努力,以及他觀察到的新生魚群,似乎透露著些許的曙光,但看到那些原來是最後防線的各類組織,也沈淪在腐敗的慾望之中,幻化成看不見的推 土機,海洋的生機著實令人憂心。

澎湖的發展與限制:環境承載力的觀點

環境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或有人譯為環境容受力,指的是一個生態環境所能支持某一物種之最大量,後來被應用在生態、工程與遊憩規劃等領域,概念上強調任何的規劃應考量「量」的限制,需要顧及環境承受人為改變的「能力」。因為環境複雜性與變動性,實證上環境承載力很難被...